中铁物探 “改制挂牌”十周年征文三等奖作品
路,在脚下
——廊坊中铁物探十年纪
(作者:马子尚)
到过青藏高原的人,很难忘记那绵延在群山之中的青藏铁路。
蜿蜒曲折,十余载艰辛,凝聚着无数仁人志士的血汗和生命。“一头在山边,一头在云端,脚下踩冻土,难于上青天”便是它的真实写照。
也许,他们只是无数铁路工人中的普通一员,敢于挺进生命禁区去触碰世界的屋脊,只为连贯东西,放飞几代西部人走出高原的梦想。
从此,风餐露宿成了寻常事,涉险克难更是家常便饭。筑路人用无言的付出践行着他们的承诺。跋山涉水,屡败屡战,曾经的发愿和坚持,甚至感动了不看好青铁工程的外国专家。寒来暑往十余载,历经几毁几建,终成伟业,将天路修到了人间。
我猜想,他们当年的心情应该可以用八个字形容:勇于跨越,追求卓越。
这样一条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铁路,跟千万无名苦役修筑的蜿蜒长城相比,到底哪一个存在更有意义?
丰硕灿烂的果实,往往始自一颗饱含民心的种子。
播撒在哪,是一个起点。更加重要的是,你会如何成长?
你是否相信时间?
十年前的地质物探试验研究中心,就像这样一颗等待萌芽的种子。
2003年12月,廊坊中铁物探正式挂牌,这个脱胎于铁三院,起初只有十余名员工的研究中心,如今已进入它诞生后的第十个年头。十年光景,十年辉煌。今天的中铁物探,已成长为员工人数突破80人,年营业额直逼3000万,九游官网首页进入的业务范围涉及检测、监测、勘察、物探多领域,成长性良好的优质国有企业。一些客户慕名前来,接洽项目寻求合作,曾经一穷二白的面貌被远远甩在了身后。
回首十年寒暑,风雨兼程的廊坊中铁物探人,也在用行动进行着一场勇于跨越,追求卓越的华丽蜕变。
发一个愿心,投入十年光阴,可筑天路。
同样的时间,借助不断探索的力量,能不能造就一个业内有口皆碑的企业,实现几代廊坊物探人心中的梦想?他们用行动交出了自己的答卷:
2013正值成立十年:5月,廊坊物探检测项目签下张唐铁路隧道检测1300万大单,地勘公司发来贺电;也是这一年,勘查部静载试验完成单次负重20000千牛的历史性突破;仍是这一年,继吉珲项目后,监测部在数月时间内,陆续拿下成都、福州 等重点工程,为企业创收一千余万元;依旧这一年,中心实验室在这里走过了属于它的第三年……
我不禁伏案冥想,在廊坊中铁物探十年辉煌的背后,支撑它的究竟是怎样一股力量?
是时机成熟吗?不全是。国家放宽物探行业门槛,鼓励国有企业参与行业竞争,同样的市场环境下,却有不少国企一蹶不振——时机让弱者崩盘,助强者上位。
地利所使?也不尽然。依托环渤海经济圈的各类国有/私有勘探企业不在少数,利用十年时间实现从无到有的却凤毛麟角——看似占尽地利,却是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。
我想,那是信念的愿力,精神的传承。十载春秋,伴随几代廊坊物探人一路乘风破浪,披荆斩棘的,是特别能吃苦,特别能奉献的廊坊物探精神。那精神,凝聚在一根根冰冷的桩基里,堆砌在一块快沉重的试块中,揉碎进一批批坚硬的岩石样本,回响在一条条漆黑的隧道涵洞……
有人曾说,世界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就成了路。他们是铺路的人,也是行路的人。你在路上看风景,看风景的人看你走在路上……只是这条路,这群人一铺一走,就是十年。
2014的曙光即将照耀大地,也必将继续洒满那一张张自信坚定的脸。打造廊坊物探的金字招牌,依旧是他们不能割舍的信念。
屈原有诗云: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肩上的担子不轻,未来或将困难重重,但怀揣着这信念,我们将信步向前,奔向一个又一个十年。
敢问路在何方?路,在脚下。 |